科幻电影,特别是硬科幻电影要想拍好,必须有专家团队在背后支撑。无论是从美国的《星际穿越》到今年大热的《流浪地球》都是如此。
历时四年,《流浪地球》终于上映了,这部被刘慈欣评价为“出乎意料的成功”之作,在几次超前场的放映中取得了近乎一边倒的好评。观影后,陆续有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名家主动发声,为这部国产科幻的启航之作点赞。春节档期间,《流浪地球》更是取得了突破20亿票房的亮眼成绩,引起广泛关注。这让制作团队着实松了一口气,电影制作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挑战、磨难和痛苦,也都变得充满意义。
在同步发行的《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中,详细记录了主创团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经历的痛苦。作为国内第一部重视效科幻电影,制作团队时时面对的是“想用的用不起,想找的找不到”的困境。这其中一部分找不到,就是人。
什么人?科学顾问!
太空站舷窗外的景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是这样一个很细节、对于天文学家来说非常简单的问题,却让制作团队为难了很久,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类似的困惑还有很多:
“停转之后的地球表面会变成什么样?”
“地球上的极端气候可以有多极端?”
“被木星捕获的话,地球的运动轨迹要怎么做?”
无论是直观展示给观众的视觉特效,还是蕴藏在电影背后的故事逻辑,都跟科学息息相关。要想提高电影质感,获得观众对影片的认可,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好。以《星际穿越》为例,早在2006年准备阶段,当时拟担任导演的斯皮尔伯格就组织邀请了14位科学家参与剧本讨论,研讨会由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主持,到会的科学家则涉及太空生物学家、行星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心理学家和空间政策专家。那场长达8个小时的研讨帮助基普索恩修改并丰富了最初的剧本大纲。
对于好莱坞的影视制作团队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需要科学顾问时,可以直接找到“科学与娱乐交融项目组”(science & entertainment exchange)。这个由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导的公益项目设有专门的项目官员。根据影片需要,项目官员会协助对接所需的科学顾问,甚至组建顾问团队。而对于国内的影视制作团队来说依旧是一连串的难题:找什么样的人来指导?去哪里找这些人?怎么才能找到?找到之后怎么合作?
在《流浪地球》之前,国产科幻电影发展缓慢,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复制,也没有现成套路可以沿用。《流浪地球》所遭遇的难题,也是其他众多追求品质的国产科幻电影正在或即将面临难题。好在,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科学圈对科幻电影的关注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接受电影制作团队的邀请,以科学顾问的方式给予指导,协助电影制作团队完善故事逻辑,补充科学原理,设计特效场景,提升影片质量。《流浪地球》就是科学顾问参与电影制作的重要尝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国产科幻电影刚刚启航,快速发展的路上,少不了电影人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同样,作为掌握着最准确、最权威、最前沿科学信息的科学家群体,他们的加入会让国产科幻电影,多一些自信心。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随着《流浪地球》的上映,未来定会有更多的国产科幻电影出现,这将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当仁不让,给中国科幻电影注入更多底气。
(作者为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学编剧)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