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0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深造学者在德国max-planck(马普)固体研究所做访问研究。是国家首批开放实验室的首届主任。曾任中科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现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协会理事、国际巴登奖评定委员会委员、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
主要从事固体光谱和固体光谱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出并首先实现光调制共振激发光谱、高压下调制吸收谱、带间跃迁增强与诱发回旋共振,使一些弱光谱现象观测成为可能。实验发现半导体晶格中新一类局域化振动模;半磁半导体中d与p电子态杂化;首次测定塞曼杂化态波函数混合与重组;最先观测到gaas调制掺杂多层结构的量子化能级。近年在单个量子点量子线的量子态和量子相互作用研究方面有许多新结果。是国际知名光谱物理学家。撰有“半导体光学性质”和“半导体光谱与光学性质”等著作和400多篇sci、ei学术杂志论文。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7年,1995年,2014年),多次获科学院和上海市高等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国际电磁波谱科学巴登奖。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突出贡献导师。关于碲镉汞和量子阱红外探测器比较的论文被收入spie“20世纪夜视技术里程碑卷”,是中国唯一入选的论文。
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理学部)。